吃——永远是个问题 n9b|&
王新平 z^A'\7T~v9
我们见面有个习惯的问候语:“吃了吗?”尽管这些年许多人在调侃这句问候语,认为过时了、土气,不如“早上好”贴切、洋气!其实,吃——永远是个问题。 ~Pl*jCE(
对于60后的我来说,小时候家里最操心的就是吃饭问题,粮食本上写着不同年龄、不同工种的定量,以及粗细粮的供应比例,每到月份才能去粮店买粮,一天都不能提前。每次买了多少,粮本上都有记载。多数家庭,一到月底就要算计着吃了,蒸点土豆、南瓜,吃几顿汤面,不然当月供应的粮食就不够吃了! aG~N1\L
那时,除了粮店供应的粮食,其他购买粮食的渠道很少。记得父亲每隔几个月,就会骑自行车到40里外的一个镇上赶集,买些玉米、黄豆回来,然后到附近的村里磨成面,以补充供应粮食的缺口。尽管小时候没有怎么挨过饿,但一日三餐基本都是粗粮。那时的细粮就是面粉,所占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,其它都是玉米面、高粱面、小米、红薯面等粗粮,因为是在山西,偶然还会有几斤莜面。至于副食就吃的更少了,只有逢年过节才会买几斤肉,以至于长大后我到外地工作了,同事见我是山西人,调侃说山西人不吃鱼、不吃鸡。其实不是山西人不吃,而是那时山西太穷,粗茶淡饭都吃不饱,哪有能力享受鸡和鱼呢!当他们后来看到煤炭给山西带来的兴旺和富裕之后,发现原来山西人不仅吃鸡、吃鱼,还吃兽呢! c"@h~BA
由于供应的粮食粗粮多,吃顿白面就是改善生活。至于平时的零食就更少了,一是家庭经济不富裕,二是小镇上也买不到什么好吃的。不过,父母还是会尽其所能为我们做一些改善。有个亲戚在太原到西安的火车餐车上工作,每到月初开工资了,父亲就会到两渡站接车,让亲戚从太原带几盒动物饼干、或者直接在餐车上买20个油烧饼,到火车站接车也成了我们孩子最高兴的事情,心里惦记着好吃的。拿回来,兄弟几个分一下,剩余的就放进那个圆圆的、高高挂在屋顶的竹篮子里,什么时候再要吃,要等父母踩着凳子才能够下来。 <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