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光秀美的江南小城、200平方米的大房子、上下班十多分钟的车程、时不时可以去父母家蹭饭……前不久的同学聚会上,老同学描述的生活状态,让李女士艳羡不已。 Vj!Yo{c
DL `:qv
在北京奔波打拼的李女士,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。能在人才济济的首都谋得一席之地,也曾让她的同学和朋友非常羡慕。 ZalfpAX];
w\3GRR3ML
而现在,李女士却不知道当年的选择是错是对。职场上激烈的竞争,每天花费三四个小时奔波几十公里去上班、为孩子上学支付的高额择校费,还有北京举国皆知的高房价……这一切,都是她每天睁开眼睛就要面对的“麻烦事儿”。 lz$m
6E^E
5dJu7\VM
大城市繁华却“居不易”;小地方安逸,可又单调。选择大都市的紧张刺激还是中小城市的平静闲适?李女士的纠结是摆在许多应届毕业生面前的现实问题。 w8vP^.1
mjz7D"^
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,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“回流”潮,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。 F!2r>$u
<GI1@ Ls~
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,“京、沪、穗、深”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,大连、厦门等二线沿海发达城市次之。如今,在大城市生活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却使“事情正在起变化”: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“唯大城市是从”的就业观念,并且反其道而行之——回流中小城市。 wRR]yR\
FcEmY2&
2009年,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网络对全国31个省、区、市的7761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,34.2%的人就业首选省会城市或发达的地级市,其次是普通地级市(26.4%),而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则降到了第三位,约为24.7%。 wy+Da
g >pnbI
当光荣与梦想遭遇冷峻现实 Q09O 6S9
5DX(}
燕山大学汉语言专业2010届毕业生周颖现在北京一边实习一边奔波于各个招聘会,几周下来,感觉今年北京市各单位招聘意愿不强,相对竞争也更激烈,她表示不排除去较大的二线城市发展的可能,“感觉竞争会小一些,成功几率也大点。” $_sO-f;]
cVKTPn
“我为自己当初放弃大城市感到庆幸。”2009年国庆前夕,拿到新房门钥匙的那一天,李洪涛心里踏实而欣慰。 $IG<'1Q
+jA4h9qWl
在青岛理工大学读书期间,和所有同龄人一样,李洪涛也一直有个大城市梦,他早早就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方向:北上去首都。“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,北京作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,IT行业人才需求大,肯定有我的用武之地。”当时的李洪涛踌躇满志。 {rBXV{# 5N
QHl$i3-
2007年毕业前夕,在经历了几十场人山人海的招聘会无果,海投数百份的简历最终石沉大海后,李洪涛发现,曾经的就业观念多么地不符合实际。严峻的就业现实让李洪涛毅然放弃了当初北上的梦想,选择了回山东老家文登市发展。 PRw'#tfv[
z#TaX[*u
在老家县城,李洪涛轻易地拿到了某公司的offer。“基本工资1700元,管吃住”。李洪涛对现状还是比较满意的。除了偶尔跟同事和朋友下下馆子、购置些衣物,几乎没有什么别的花销,每个月能省下1200元左右上交父母。 h0eI6ky%JQ
SxTB=T
工作两年后,在亲朋的资助下,他在县城中心买了85平方米的大房子,正式成为有房一族。“现在"80后"不都讲究有房有车吗?接下来就是车子了。”李洪涛说,他看中了整体性能比较符合家庭标准的比亚迪F3。 BtYtX-
2B3T8Ll^\
当被问及当年的大城市梦想,李洪涛说,“所谓的大城市情结不过是学生时代一个美丽的梦吧。在校期间可能不会考虑到一些现实因素,比如人才竞争和生活成本等”。 \XO vd4N
grT0,I~J]
其实,像李洪涛这样放弃大城市梦想,回流中小城市发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。 dl_L*l}!
l"v
,~G(
麦可思发布的《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(蓝皮书)》显示,在2008年“211”院校的毕业生中,在地级及以下城市的实际就业率高达44%。 bj81D[
|>6'mwg?7
繁华属于城市,我要的是生活 g7[.G`
vRH\n]
北京大学2010届研究生李彤彤,在自己的就业选择中很坚定地删除了类似“京、沪、穗、深”这样的大城市,留下的都是一些二三线的中小城市。 `ZII>(
,$c%wA
B
顶着名校的光环,加之中小城市对人才的稀缺,她并不很担心自己未来的工作和出路。她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达不到一定的标准,就无法享受到大城市现有的各种优势资源。她坦言,自己的性格更适合待在生活节奏较慢,生活舒适度高的中小城市。 -F
I0|m~
\<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