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历

2024 - 4
 123456
78910111213
14151617181920
21222324252627
282930    
«» 2024 - 4 «»

日志分类

存 档

日志文章


2013-03-06

新闻写作角度与选择(四)(转自于璟老师的博客)

,?**HQp>  
四、“人无我有”找角度 . gki* 1?EX  
 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这样说过:“只要你的文章跟别人有一点点不同,你就有可能超过人家。”这话是很有道理的。  ?hJx7B  
  新闻界常常被同一单位邀请,参加同一活动。这种文章说难写也好写,因为组织者把材料准备得应有尽有,记者只需删删改改,甚至一字不动,署上大名就行了。说好写也难写:一是大兵团作战,一窝蜂下去,很难沉得下去;二是材料干篇一律,面面俱到,且多是正面材料;三是酒足饭饱之余,拎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打道回府,吃了人家的,拿了人家的,就是发现什么问题也难免笔下留情,很难写出有特点有个性的文章来。但是,有经验的记者往往能在众多的记者中脱颖而出,写出不同于众的文章来,即:跳出特设的框框,去写一些“人无我有”的东西来——这种思维方式,恰如成功商家的生意经: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,人优我转。永远在同中求异,同中求新。  <B+I@tT3  
  新闻报道中的“人无我有”,是指报道独辟蹊径,以独取胜。“独”也者,单一也,唯独也,独家新闻是也。要做到独有,很不容易,记者要独具慧眼——能见人之不能见;要独具胆识——敢言人之不敢言,敢写那些“人人心中有,个个笔下无”的题材;要独树一帜——敢于标新立异。请看这篇《这里的猪为啥吃“细粮”》的文章: X2^2$u,c  
  乍一听,您兴许不信:两年了,海淀区海淀9肖家河一队猪场早年养着200多头猪,不吃菜帮、麸子等粗料,光吃馒头、烙饼等“细粮”。 `qT{%Ua7  
  去年12月25日,我们到这个村转了转。 谈起这件事儿,队长祝全友笑着说:“这儿的猪有口福,亏了那300亩垃圾场了。”按着祝队长的指点,我们往东走了约半里路,抬眼一望,嗬,好壮观! 一个个小山包似的垃圾堆绵延起伏连成了片。六七十个捡破烂的男女老少围成十几个圈儿在闲聊。一会儿,十几辆卸垃圾的汽车进了场子。这些人像听到冲锋号,呼啦站起来,打仗似地冲过去,把这些车围了个风雨不透。垃圾一着地,各式各样的耙子、钩子上下翻飞,馒头、包子、花卷、烙饼,还有整块的奶油蛋糕,纷纷装进这些人手中的编织袋。一场“战斗”结束了。借此空闲,我们与一名叫邓代江的四川小伙于搭讪上了:“每天都来捡吗?…‘是的!”“能捡多少广“没准,几斤、几十斤的时候都有。”“捡完怎么处理?”“卖呗!肖家河一队猪场收购,8分钱一斤。”这时,又 一批垃圾车开进场,他招呼也顾不上打,赶紧投入“战斗”。 @(ass=AH  
  约摸下午4时,我们跟着这些喜获“丰收”的人们来到肖家河一队收购点儿。收购员何淑兰真叫忙活,检斤、过秤、装包、付款,一会儿的工夫就收了十多袋。趁她喘气的时候,我们过去采访。她拿出个记录本让我们看。嗬,上周平均每天收购粮食制品馒头、花卷什么的竞有400公斤。何淑兰气愤地说:“瞧吧,两年,近300吨的粮食,不知城市居民怎么这么阔!”一会儿,那个叫邓代江的小伙子把鼓胀胀的口袋往磅秤上一墩,哟,29.5公斤——4元多钱到手了。“您看,昨天休息,今天就收了825公斤。临下班,何淑兰说。  5*  }3 )Y  
  临走时,我们又见了村长张胜利。他叹着气对我们:“唉,这两年我们养猪是省了点钱,买饲料4角多钱一斤,收城里人这些主食垃圾才8分。可这心里也真不是滋味,这些粮食当初毕竟是我们农民出力  流汗种出来的呀J这处垃圾场消纳海淀区三分之二的垃圾,大部分来自居民区,我们回收这些馒头烙饼养猪,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。去年,光这儿捡的整砖就4万多块,钢筋铁棍儿的就更甭提了。我就纳闷  儿:城里人能不能别这么大乎大脚?” /3ScV.W  
  从一个农村养猪不吃粗料,光吃馒头、烙饼的事件,追根溯源到城里人的大手大脚,记者抓住了一个“人人见怪不怪”的事,写出了一篇“人人笔下无”的文章。  $+Jg61[@Q|  
  新闻报道中的“人有我优”,是以质取胜。是指笔头功夫高人一筹,同样的题材,我的角度比人家要新;同样的主题,我的挖掘要比人家深;同样的角度,我的切人点也比别人刁;同样题材、角度、主题,我的标题比人家有特色,文字比人家美,结尾比人家更意味深长。,  新闻报道中的“人优我转”,是指以新取胜。大家蜂拥而上去写“热门”话题,我便不赶潮头,赶时髦,便去写疑点问题;人家去写疑点问题,我则去写“冰点”问题;人家去写“冰点”问题,我则去写歧点问题。总之,要比别人多看几着棋。笔下永远有写不完的新题材、新内容、新角度、新意境。社会生活本来就是错综复杂,五彩缤纷,丰富多彩的。同时,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认识也是不尽相同的,正是由于社会生活本身的多侧面,由于人们的不同认识,记者的笔下才有永远写不完的“新”。 新闻的“新”与“不新”是相比较而言的。以前这样报道过,今天依然这样报道,或者,别家已这样报道,我也这样报道,都不新。有经验的记者懂得,在这种情况下,要搞出具有本报特 色的令入耳目一新的新闻来,办法之一,是寻找人无我有的报道角度。 J&6>ao'  
  《经济日报》记者詹国枢曾讲到他采写人大开幕式的一次经历。他心里很清楚,这是各大报都要写的“较劲儿”的报道,苦苦思索着要寻找个新的角度。他成功了,写成一篇《大会堂里的掌声》的特写,别的不写,专记在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,哪些段落在大会堂里引起掌声,掌声响亮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。通过这样的刻画,既写出了大会堂里的气氛,又把代表们关心什么,拥护什么,迫切希望解决什么,间接地表达了出来,别有新意,在读者中反映很好。 Grj2 pJN  
  新华社曾发出一条电讯:上海大兴钮扣商店被消费者评为四川路上“最差商店”而被责成迁出这条繁华的商业街,引起很大震动。从报道看,事实上这次评选中,评出的还有10家最佳商店。但新华社消息强调的是“最差”,对“十佳”一笔带过。如把报道重点放到“十佳”上,决不会引起这么大反响,因为这种报道常见,没有多少新意。而评为“最差商店”并责令迁出繁华商业街,这样的事更具有新意。 }[#Dxw:!  
  这是角度新的又一突出事例。 1Cxn!@^\p  
6vT +>7&  
[font=楷体_GB2312][/font]


类别: 无分类 |  评论(0) |  浏览(14944) |  收藏